我们愿推动中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新方发展战略更好对接,合力打造互联互通、金融支撑、三方合作三大平台,加快苏州工业园区、天津生态城和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向更高质量发展,继续推进“陆海新通道”建设。
2018年11月12日,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刊发李克强署名文章《开放合作,创新发展,明天会更好》,全文如下:
开放合作,创新发展,明天会更好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
很多人说,新加坡是一个独有魅力的国家,不仅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风景,素有“花园国家”的美誉,也因为新加坡建国时间不长、却突破了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局限,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、航运中心。这是我作为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踏上这片土地,心中充满期待。我也带来了中国人民对新加坡人民的友好情谊和诚挚问候。
中新交往密切,各领域合作稳步前行。习近平主席2015年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,两国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。我希望通过此访同新方共同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更上一层楼。
孔子说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我们祝贺新加坡已经取得的成就,也祝愿你们未来实现更大的成功。我们希望中新视彼此发展为各自的机遇,因为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,包括中国和新加坡在内的世界各国能实现共同发展,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
回头看看,开放成就了中国和新加坡各自的发展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得益于开放,得益于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。新加坡以贸易立国,开放、自由的贸易更是新加坡安身立命之本。
开放必须要坚持,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手段,更是一种理念,往往需要历经考验才能变得更加坚定。面对当前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抬头带来的挑战,我们应当携起手来,发出共同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信号,共同倡导开放、践行开放、坚持开放,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。
开放必须要包容。没有包容,开放将难以为继。新加坡是一个包容的多元社会,不同族群、宗教、文化和睦共存。中华文化是“和而不同”、“兼容并包”的文化,改革开放也是一个中国同其他国家互学互鉴的进程。包容也是中新两国共同的行为方式,我们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家间关系,都支持按照“东盟方式”推进区域合作。
事实上,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历程也是中新务实合作不断升级的过程,互利共赢贯穿了中新合作的始终。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借鉴了不少新加坡的成功经验,新加坡也通过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获益良多。中国连续5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,新加坡是中国第一大新增外资来源国、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,也是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。
中国开放的大门已经开启,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。我们欢迎新方抓住中国新一轮开放带来的机遇,与中方共同推动中新务实合作升级。
我们愿推动中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新方发展战略更好对接,合力打造互联互通、金融支撑、三方合作三大平台,加快苏州工业园区、天津生态城和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向更高质量发展,继续推进“陆海新通道”建设。我此次访问新加坡期间,两国将签署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,这将大幅提高双方贸易便利化水平。中方欢迎新加坡企业继续扩大对华投资,更好实现共同发展。
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,离不开创新。中新互利共赢要深化,两国创新合作也需“快马加鞭”。此访期间,双方将把广州知识城升级为国家级项目,并拓展在科技创新、高端制造业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合作。今年是中国—东盟创新年,中方愿支持新方倡议,积极参与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建设。
过去三年,新加坡作为中国—东盟关系协调国,为促进双方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中方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,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,愿与有关各方共同加快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”谈判,推动今年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取得成功。我们愿同东盟国家加快推进“南海行为准则”案文磋商,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。中国和东盟应当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,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。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面向未来,我们愿同新方一道,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,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,推动两国合作日新月异,共创两国关系和中国—东盟合作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声明:本文为资本邦转载文章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[email protected]
03-04 19:47
03-04 19:15
03-04 18:29
03-04 18:19
03-04 18:18
03-04 18:17
03-04 18:15
03-04 17:52
03-04 16:02
03-04 15:28
2020年对创投圈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,创投行业进入逆周期,募资难呈常态。疫情考验下,商业发展面临新拐点,行业同步洗牌,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不断在“变”中求胜。数字化、智能化加速发展,生鲜电商、医疗健康、......
2021年4月,CEO峰会将迈入平台成长的第十个年头,CHC诚邀您共襄盛举,共同迎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进入新十年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!
在美国监管环境的恶化加剧中概股危机环境下,蒋涛认为,美国证监会(SEC)对于中概股监管力度的增强,只会影响到标的较差的企业。与此同时,受大环境影响,境内上市会愈发火热。
西证国际证券程劼认为港股市场依旧强劲,目前状态较好,未来他更偏爱生物科技,大消费和新经济公司。